财联社2月27日讯(记者 林坚)回顾2023年以来的证券业舆情,各家券商尽可能采取措施减少舆情事件的发生,监管也进一步加强对舆情事件的前置疏导以及管理,二者双向进行,收束声誉风险、舆情爆发的概率。随着券商声誉管理、文化建设迈入新的阶段,对舆情管理提出了更严更高的要求。
据财联社记者梳理,2023年以来,证券业舆情事件主要体现七大特点及趋势:
一是重大舆情事件出现频率有所减少。相较于2021-2022年,2023年以来证券业令人印象深刻的重大舆情事件并不多,尤其是业界偶尔“冒头”的由员工言行不当引发的大型舆情现象,且并未出现上升到社会层面的情况。不过,一些扰动证券业秩序的传闻依然时有出现,员工和内部人不断在自媒体爆料引发关注,虽然多数未经证实,但依然构成了重大舆情事件,一定程度上持续危害着行业声誉。
二是曾轰动一时的晒薪酬事件去年以来基本“清零”,花边、桃色新闻依然是主要的一种舆情类别。这一方面就涉及了方正证券、华泰证券等部分券商。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分舆情的属性更具有传播性,因此在社交平台一经暴露,就热度不减。此外,降薪、裁员的传闻在2023年格外弥漫,但多数没有得到准确验证。
三是科技系统故障,影响交易遭质疑,由此引发舆情与关注。2023年,东方财富、中信证券、华宝证券、江海证券4家券商因“宕机”事件收到地方证监局罚单,其中,有券商还先后被交易所出具警示函。监管强调,券商应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应急处置机制,认真研判事件性质及风险等级,完善应急报告与处置流程,加强信息系统检测与容量评估,做好系统扩容的技术准备,确保交易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四是舆情事件更加聚焦业务层面,并由监管开具罚单体现出来,这体现在经纪、投行、研究、自营及信用业务。经纪业务主要是部分券商员工违规荐股、违规炒股被罚;投行业务方面,由于监管对中介机构的态度趋严,证监会严查IPO一查就撤、“带病闯关”,部分投行内控不严遭点名,“一案双罚”下,罚单增多,由此引发了舆情;研究业务方面,作为舆情高发、声誉风险比较突出的人群,2023年卖方从业人员舆情主要体现在罚单层面,至少有60张,波及45家券商。罚单之下,卖方合规意识有明显提升,尽管仍有一些吸人眼球的桃色新闻出现,但回归主业是主流选择,分析师展业更规范;自营、信用方面,两融业务、DMA业务带来的话题度也很突出。
五是从载体、渠道、形式来看,小红书、微博、微信依然是主要舆情以及声誉风险的高发地,聊天记录截图、绘声绘色的PDF流传较广。此外,极个别出现过共享文档在线邀请从业人员动态编辑的事件。记者粗略统计,这份与投行工作有关的文档,编辑次数达到上千次,阅读过万,内容除了掺杂对工作的抱怨,也有不少传闻与绯闻消息。
六是监管系统动作频频,并引导券商聚焦主业,文化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一方面,证监会、交易所及中证协通过制度设计以及规则调整来约束券商及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提升认知,这体现在不少新规、评价挂钩了负面舆情以及声誉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券商将廉洁从业、合规诚信执业、全面风险管理、践行行业和公司文化理念等要素纳入人员年度考核和晋升考察中并起到关键作用。此外,券商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确保选人用人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职业操守为导向;切实落实综合专业能力、文化理念、道德品行、诚信守法、廉洁从业、合规执业、责任担当等方面的人员考察机制。
七是金融反腐具有持续性,这与券商高管有关。其中,高管变动频繁,非正常离职增多。
结合上述情况,2024年,券商舆情、声誉管理依然任重道远,以罚单为例,2024年开年以来,券商的主要业务,包括投行、经纪、自营、资管、研究业务都有被处罚的案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舆情出现。
记者了解到,不少券商持续推进合规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员工管理,对各类违纪违规行为零容忍,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其中,正顺应新媒体时代需求,增强舆情防控能力,增强行业声誉风险管理意识。
此外,也有券商人士建议,在市场行情波动以及行业挑战增多的当下,应当创造有利于员工全面发展的环境,这样更有助于证券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是舆情、声誉风险降低的前提。其中,建议提到,创造发展环境与文化氛围,为员工提供多维度发展空间和广阔平台。提供畅通的途径,鼓励员工积极为公司发展建言献策。采取多样化措施,关心关爱员工身心健康。
趋势一:卖方舆情有所收敛,合规程度明显加强
在上述六大特点中,记者注意到,也体现了三大比较明显的趋势,集中体现在卖方研究、投行业务以及监管举动上。聚焦研究业务来看,根据此前官方的总结,部分券商未能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要求,合规问题仍比较突出;邀请外部专家较频繁,存在风险隐患;分析师等人员的声誉风险事件仍时有发生,其中也提到,券商研究所存在未按照要求做好对分析师服务客户和公开发表言论管理。
最近一次与卖方有关的舆情就是有券商研究所及所长被监管出具罚单,涉事人员为知名卖方。证监局提到,研究所存在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前泄露证券研究报告内容和观点的情形;个别证券分析师向客户违规私自荐股;个别员工在未取得证券分析师资格情况下,未经审核公开发布研究观点,造成不良影响。与此同时,该券商被疑出营业部员工生活作风不检点,疑似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不过,券商态度很火速,即刻回应已启动调查核查,并表示相关涉事人员已离职。
实际上,这类罚单在2023年并不鲜见。2023年5月中旬,券商研究所收到证监会下发的现场检查通报,通报涉及45家研究所的300篇研究报告。随后,十余家问题相对严重的研究所被公开点名。
此外,邀请外部专家引发的舆情也在讨论范围之内。近日,理想汽车通报称,两名员工未经许可多次违规接受外部券商机构付费访谈,致使公司商业秘密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理想汽车对相关券商、投资机构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此类事件并不鲜见,小米、三七互娱等也曾表示,对组织相关活动的券商、投资机构等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此类事件的发生,反映了券商研究业务的风险点。中证协最新提出,专家身份核实、发言内容合规审核、利益冲突防范等方面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基于此,中证协表示,要加强对分析师发表言论等审核管理,及时关注和处置首席经济学家、分析师声誉风险,优化考评考核,落实声誉风险管理主体责任。此外,切实加强对邀请外部专家的合规管理。券商应严格按照《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执业规范》规定,聚焦主责主业,不断提升自身研究能力,将邀请外部专家维持在适度、合理水平,加强廉洁从业管理,做好风险防控。
与此同时,随着降佣叠加,客户服务的多样化,有些研究所在追求“客户需求最大化”的过程中,依然上演擦边行为,由此也暴露出一些偶发舆情。记者注意到,有分析师在策略会上暗示将发布重大消息,以此来吸引买方关注。
不过整体来看,券商、从业人员合规意识还是有明显提升。2024年开春以来,券商如火如荼举办春季各类策略会,有不少分析师告诉记者,如今策略会的合规流程比以往更加严格,包括公布的PPT,发言稿都要进行报备,所有可能发生舆情或者声誉风险的环节都极为谨慎地对待。有分析师直言,“2023年以来,卖方确实没以前那么爱‘乱说’了。”据了解,目前券商分析师对外发声内容必须经过合规部门审校,个别券商研究所要求分析师接受采访只能谈研报内容本身。
趋势二:投行将成为舆情、声誉管理最突出的业务所在
监管处罚力度不断加强,对投行的聚焦更为突出,这是舆情出现的一个鲜明背景。2023年以来,监管层面持续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协同行业协会持续深入开展相关工作;坚持“一案多查”,全面排查涉案相关中介机构,对违法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中介机构加大惩戒力度,督促其履行好“看门人”职责。
2022年12月至2023年5月期间,证监会组织对中天国富、华西证券、华创证券、中德证券、西部证券、华泰联合、国信证券、万和证券8家证券公司开展了投行内控及廉洁从业现场检查,并点名了除华泰联合以外的7家被处罚的券商。
2023年11月,证监会发布修订版《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在2021年版本规定基础上首次划分章节,各自新增十余项条款。本次修订首次关注口碑声誉。将辅导对象及其实控人、董监高的口碑声誉纳入辅导验收材料,由投行向监管报送。口碑声誉内容包括违法违规情形、背信失信情况、潜在风险与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四大类。
比如,普通员工、债权人、持有股份不足百分之五的股东、主要客户、主要供应商、相关政府部门等对辅导对象及关键少数存在口碑声誉方面的重大负面评价,将被纳入口碑声誉汇报范围。这意味着,拟上市企业及其实控人、董监高的行为将受到全方面监督,一旦出现问题更易被发现,关键少数必须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
比如,实控人如果存在与企业生产经营无关的个人重大债务、重大对外担保,并可能难以正常履约的,也被计入口碑声誉汇报范畴。这将倒逼企业实控人对外担保时更加谨慎,继而减少因担保不当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再比如,实控人违反社会公德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或严重负面舆情的情形,同样需要向验收机构报告。此规定将敦促实控人遵守公德,加强品德建设,维护良好个人形象。
与此同时,拟上市企业及其实控人、董监高存在违反证券期货法律法规,被给予行政处罚或采取行政监管措施,被证券交易场所给予纪律处分或采取自律监管措施等情况,同样将可能因为口碑声誉问题而影响上市进程。
从证监会最新表态来看,对管控不力的机构从严问责,对违规人员强化立体化惩戒体系,构建“一处违规、处处受限”的惩戒机制,特别还提到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一体追责,让其痛到不敢再为。可以看到,投行业务的舆情还将有所出现。
趋势三:制度设计挂钩声誉管理,引导券商合规展业、再塑文化氛围
遏制舆情事件的发生与券商文化建设密不可分,也是文化建设的锚点与难点。往往有些员工因为职业操守不佳、合规意识不到位,就容易酿成舆情事件。基于此,2023年,监管出台与文化建设分类评级有关的、更为精细的管理方案,以及将舆情事件与业务相挂钩,进一步加强管理。
中证协方面,据了解,2023年以来,中证协坚守自律管理主责主业,聚焦推动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服务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其中,中证协加强舆情监测以及对突发事件舆论的引导,有效防止敏感舆情放大扩散。
此外,中证协还初步建立从业人员执业信息库,加强执业信息共享,提高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效率;起草证券公司诚信评估办法,完善诚信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维护执业声誉信息库,通过微信、电话、邮件及腾讯文档留言解答等方式回复机构关于声誉信息管理的日常咨询;持续更新《声誉管理信息库问题解答文档》《执业声誉信息库录入要点》等文件,指导机构规范有效开展信息录入工作;开展推动行业诚信和声誉建设高质量发展专项调研。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中证协发布《树立证券行业荣辱观的倡议书》,旨在引导证券从业人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证券行业荣辱观,促进行业从业人员形成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有责任的高尚价值追求,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
此外,中证协还优化调整文化建设评估指标,强化党建引领,加强职业道德水平建设与廉洁从业管理,突出效果导向和客观导向;面向行业开展职业道德案例征集活动;修订发布《证券经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业实施细则》,进一步提升行业廉洁从业管理水平;通过开展自律检查督促行业机构加强薪酬管理,建立可持续的激励约束机制。
五大系统性安排或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声誉风险
可以看到,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如何应对声誉风险成为了一项严峻的挑战。综合财联社记者近期多方采访,以下五个方面的系统性安排,或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声誉风险。
首先,做好声誉风险的系统性安排。这意味着券商需要建立健全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对可能出现的声誉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预警。通过定期审计和评估公司的运营状况,以及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舆论走向,确保自身在面临潜在声誉风险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
其次,谨慎出台可能引发声誉连锁反应的政策或举措。券商在制定政策和执行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遵循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避免因不当政策或举措引发声誉风险。在决策过程中,可邀请专家论证和咨询,以确保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三,渡过难关与声誉修复工作同步。券商在面临困境时,应将声誉修复工作与危机应对措施相结合。一方面,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传递正面信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第四,避免重大声誉风险引发客户恐慌性行动。券商在遇到声誉风险时,要及时向客户和公众披露真实、准确的信息,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恐慌情绪。同时,要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稳定客户情绪,减轻声誉损失。
第五,将声誉修复纳入日常经营管理之中。一方面,关注自身核心业务,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要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提升企业形象。
券商应做好系统性安排,遵循审慎决策原则,加强沟通与协调。同时,要将声誉修复工作与经营管理工作相结合,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