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协会活动 > 媒体报道

中信银行孙德顺:商业银行行业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责编:注册风险管理师协会

            一个比较健全的行业风险管理应是“行业风险分析及信息提示、行业风险预警和行业授信政策约束”三位一体的框架体系。其中,行业风险分析是整个体系的基石,为制定行业授信政策提供充分的依据;及时的行业风险预警和风险信息提示反过来加强行业研究的针对性和行业授信政策的不断深化和优化调整。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低位运行,实体经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在三期叠加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特征。新常态背景下,银行信贷风险呈现新形式、新特点。政策风险、行业风险、区域风险、环境风险等外部风险频发;信用风险、战略风险、财务风险等也呈集中暴发之势;实体经济风险最终将不可避免地传导到银行,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经营压力空前。因此,加强行业风险管理是必然之举、必由之路。本文提出如何加强银行行业风险管理和体系构建的具体实践及思考,以期抛砖引玉,共图进步。

前瞻性行业风险管理意义重大

行业风险管理是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介于对宏观风险管理和单个客户、单笔业务的微观风险管理之间的中观风险管理范畴。行业风险管理,以美国Michael Porter教授提出的五力竞争模型作为分析框架,通过对行业环境特征、行业供求关系、行业财务数据、行业融资量等客观评价,防范行业信贷与经济周期、行业周期、企业生命周期发生逆向运行而造成的总量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同时结合银行自身的风险偏好,运用资产组合管理理论,优化行业信贷投放,避免集中度风险,确保银行顺应经济环境变化而做出优化安排。

提高授信决策的精度与水平。商业银行传统行业信贷管理往往依靠专家经验,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容易出现偏差。现代行业风险管理依靠科学的管理体系,由被动的、专家主导型,逐步向主动的、可计量的行业风险管理转变。在深入研究和量化分析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趋势及变化之后,全面了解不同行业及其企业的运行特征,及时总结风险发生的规律,对行业风险做出预判,提高银行授信决策的精度和水平。

优化调整信贷资产结构。通过行业分析,可以深度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不同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从而对行业的市场空间和市场竞争力做出预测和判断,进而为调整信贷结构提供决策依据。如产能过剩行业与新兴行业,通过深入研究行业内投资规律和客观条件,判断集中度风险,是否适合银行信贷进入;根据量化行业风险特征及规律,适时调整银行信贷资产投向的行业、地区和产品结构,等等,前瞻性地进行信贷退出和进入,从而科学地调节信贷资源配置。

为授信政策制定与调整提供重要依据。目前,国内银行业的行业授信政策多源于对单个行业的静态研究结果,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动态管理流程,因而无法形成行业授信政策组合体系。在建立行业评级、行业限额等量化的行业风险体系之后,充分发挥行业计量工具的风险识别作用,为科学的行业授信政策提供制定和调整依据。

为信用组合管理奠定基础。信用风险组合管理是一家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正在从传统的专家信用分析法向高级的信用组合管理模式转变。在健全银行内部转移定价机制、资本配置、风险绩效考核、数据仓库等基础工作后,信用组合模型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而行业分析和行业风险研究,作为信用组合模型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包括行业集中度、行业经济资本分配、RAROC和EVA指标,等等,对于实现科学的信用组合管理和资本回报最大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新常态”背景下行业风险十分突出

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使得中国经济面临严峻的下行压力,产业发展失衡和部分产能过剩,经济面临结构转型、调整和升级的重大关口。国务院先后印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等产业结构调整文件,旨在引领国内产业结构进行转型调整。5月19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出台,表明中央政府从法律政策层面、到产业规划、投融资等环节都在大力引导产业优化升级,使我国产业结构在国际经济循环中,逐步从微笑曲线的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和演进。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升级过程加速为行业风险管理带来了不确定性。

经济新常态下,行业周期性波动风险特征显著。在宏观经济由繁荣到衰退周期性转换的循环中,经济总量波动通过产业关联和供求关系在行业层面进行传导,表现出周期性波动规律。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亲周期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景气度严重下滑,开工不足,亏损面扩大,面临的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压力巨大,企业破产、倒闭和负责人跑路等事件时有发生,行业景气陷入低谷。

行业信贷不良资产上升较快。2014年之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于点式暴露期,主要集中于特定产业,分别为:钢铁、水泥、多晶硅、风电零部件等产能过剩行业以及造船、港口、纺织、货运等与出口相关制造服务业。2014年之后,行业风险则沿着产业链呈面式扩散,尽管钢铁等行业不良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但是,煤炭、铁矿石、金属制品、建材、化纤、皮革、家具等行业不良率则出现较快上升,表明不良资产暴露已由特定行业传导至外围行业,行业信贷不良防控压力骤增。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2014年度)》显示,截至2014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8426亿元,不良贷款率1.25%,比上年末上升0.25个百分点。

建立“三位一体”的行业风险管理框架体系

2002年前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纷纷着手建立自己的行业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经过十多年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理念的演进和发展,各家行逐步形成了符合自身风险偏好的、相对完整的行业信贷风险管理框架体系。一个比较健全的行业风险管理应是“行业风险分析及信息提示、行业风险预警和行业授信政策约束”三位一体的框架体系。其中,行业风险分析是整个体系的基石,在对行业结构特点、发展趋势、总体竞争态势和总体财务情况的深入分析之后,为制定行业授信政策提供充分的依据;同时,及时的行业风险预警和风险信息提示也反过来加强了行业研究的针对性和行业授信政策的不断深化和优化调整。

行业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行业研究、行业评级、行业限额和行业授信政策、行业监测等层次,依次递进。

一是行业研究。这是“三位一体”风险体系的基础,是在数据分析和专家经验基础之上,对行业运作规律、发展现状和前景、银行内部经营情况、行业投融资情况等进行的综合分析研究,最终工作成果体现为行业研究报告。

二是行业评级。这是指对目标定位的重点行业进行信用分析评价。在银行内部评级法的基础之上,通过定量和定性指标度量行业风险,如行业成熟度、内部竞争和发展前景、风险因素等,对行业风险进行综合计量评价。行业评级为行业授信政策、限额制定、经济资本分配提供量化依据。

三是行业限额。是基于行业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对商业银行特定行业组合和交易层面所设定的能够承受的行业最大风险。行业限额管理是在行业风险计量和组合分析基础之上,对行业限额进行分配、监测和控制调整等动态管理过程。行业限额一般可分为贷款限额、监管资本限额、风险敞口限额和经济资本限额等。

四是行业授信政策。在明确行业政策目标和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对行业信贷区域投放、子行业的聚焦和产品投放等提出指导性策略。行业授信政策包括行业分层、行业策略、客户定位、产品分类等具体要求。

五是行业监测预警。在制定行业授信政策之后,银行资产监测部门对行业授信运行情况进行监测。持续性地收集和优化行业预警信息,提前设定预警线和预警指标区间,行业风险预警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从行业预警到企业预警;从企业预警到行业预警。

商业银行行业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国内银行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为抓手,全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行业风险管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在组织架构、行业分层、行业限额、政策工具等方面积累了实践经验。

首先,理顺行业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和流程。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为内核,在风险管理部门行业研究、行业风险计量的基础上,战略规划部门制定年度发展战略,计划财务部门设定行业RAROC指标,风险管理部门组织年度行业授信政策制定并提交内部有权审批机构审议通过。行业授信政策颁布后,市场营销部门应配套出台年度行业营销和产品指引,分支机构具体实施执行。授信审批部门按行业分工进行专业化审批,资产监控部门对行业限额的执行进行监控并及时发出行业风险预警,风险管理部门对前述环节的反馈进行政策和模型工具的重检和矫正,形成闭环的行业风险管理体系,详见图1。

其次,加强行业研究,夯实行业风险管理基础。建立两级行业研究机制:总行层面负责涉及全行范围的行业和领域研究,分行层面负责本区域特色化行业或产业的研究。建立两级研究员队伍:总行风险管理建立专职行业研究员队伍,通过面向总行部门和分行遴选行业研究员,组成行业研究小组,承担行业跟踪研究报告等工作。行业研究小组定期出具行业研究报告,为全行授信业务发展提供政策指导。

进而,实施行业风险分层管理,分类制定行业授信策略。银行以RAROC和EVA最大化为目标,按国家产业政策、监管要求、行业基本面、风险偏好、不良率等因素进行修正后,对主要行业实行分层管理。行业授信策略一般可分为:优先支持、优化调整、严格控制、压缩退出四个层次。

另外,银行以风险计量工具为基础,通过对行业组合维度的RAROC、EVA的计量,分析行业组合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水平与经济增加值。对于RAROC和EVA指标均相对较高的行业,即落在坐标图右上方的行业,如公共设施管理行业,其行业分层策略为“积极支持”;对于RAROC和EVA均较低的行业,即落在坐标图的左下方的行业,如批发零售业,其行业分层策略为“压缩退出”;其他行业分层策略为“培育”或“调整”,详见图2。

银行鼓励大力拓展优先支持和优化调整类行业,压缩限制类行业授信,引导授信结构优化调整。全行优先支持类和优化调整类行业贷款占比要逐步提高,全行限制支持类行业贷占比要逐步下降。

再次,以资产组合收益率最大化为目标,设定行业风险限额,防范行业集中度风险。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推动实施,经济资本、RAROC、EVA等工具和方法的引入,行业风险限额不再单单是一种风险防控方法,而成为实现发展战略和股东最大化收益的重要手段。行业风险限额设定方法总体思路如下:

以行业资产组合的RAROC最大化为目标:

maxRAROC(xi+Δxi+…xn+Δxn)

一般采用规划方式求解,约束条件大致如下:

最终行业限额设定的方式:通过规划求解得到上述约束条件下的各行业的最优增长比例。

在充分考虑行业、客户、区域等维度的信贷规模、资产质量和风险回报水平的前提下,设定政策导向。在组合层面,充分考虑行业风险回报水平、信贷增量计划、行业增长潜力以及国民经济结构占比等因素,采用组合最优化的定量工具,计算限额初值,经定性的行业分析及专家调整的方式最终设定行业限额。在中观层面对同一行业的资产组合风险集中度进行管理和控制,以达到一家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的最优化配置。

最后,综合运用行业风险管理工具,确保授信政策有效性。商业银行还应综合运用各类管理工具,确保行业风险管理政策的落地实施:综合类工具,如授权管理、行业分类政策等;限制类工具,如名单制管理、立项管理等;引导类工具,如区域指导、信贷计划等,如表1所示。

行业风险管理的进一步探索与思考

加强行业资产组合管理的权威性。行业限额是银行信贷资产集中度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但需要与区域、产品、期限、客户等多个维度进行组合才能发挥对资产组合的优化作用。例如,区域组合层面,结合区域具体的行业风险特征和银行业务状况,对重点关注行业在各地区分别设定区域限额;如对房地产行业在重点关注城市设定城市限额;产品组合层面,对钢铁、有色等强周期行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按照其风险余额逐步进行压缩。

提高行业风险预警水平,形成行业风险闭环管理。在国内银行的风险监测体系中,一般仅对客户和交易层面的风险进行贷后监测,但尚未完全建立起专门化的行业风险预警体系,尚未建立专门的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流程机制。在上述行业分析、行业风险计量、行业授信政策制定调整的链条中,尚缺乏独立的行业风险预警体系并与之形成闭环管理。在今后行业风险管理日趋深入的进程中,行业风险的政策制定、制度执行、监测部门应形成闭环的风险预警机制流程,一旦发现预警信号后,应立即发出风险信号,并相应调整行业、地区的授信政策。

分步推进行业客户名单制管理。商业银行随着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进程的深入推进,客户数量的迅猛增长,风险管理部门在前述行业分层的基础之上,可进一步深度参与制定行业规划,逐步做到“风险前置”;同时,在行业研究和分层的基础上,逐步实现重点行业的客户名单制管理,如医疗、文化、新材料、新技术等新兴战略性行业领域,引导银行信贷资源优化配置。

协会活动

qrcode_for_gh_b21e4e580d56_258.jpg

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