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7日消息(记者刘柏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全国两会开启在即。以今年的全国两会为新起点,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更加积极有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继续做好“加减乘除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推出系列微访谈《财税力量新出击》,前瞻财税政策的走向与潜力。
本期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新思维的财政政策要转向风险管理。
“把钱筹来、也要把钱用好”
记者:财政赤字、专项债、特别国债规模马上就要在全国两会上揭晓。对于这三者,您分别有什么期待?
刘尚希:我希望财政赤字率能有所提高,专项债规模、特别国债规模能达到市场预期。
中央对当前形势已作出了精准分析和判断,两个“前所未有”,一个是疫情冲击前所未有,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应对这两个“前所未有”,在财政政策上要表现出一定力度。应当说,财政赤字、专项债、特别国债这三个政策工具,在拓展当前财政政策空间上是有积极作用的。
接下来要重点考虑的是,我们把钱筹来了,怎么把钱用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今年减税降费重在抓落实
记者:我们看到财政部释放的最新信号,除了提高赤字率、扩容专项债、发行特别国债,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还包括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这一点是紧跟在前面三项后面的。今年的减税降费,我们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哪里?
刘尚希:减税降费这几年的力度很大,尤其是去年大规模减税降费,然后在疫情期间又进一步减税降费。减税降费不能“永远在路上”,不能不停地减下去,因为要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
那么当前拓展和巩固减税降费成效,我觉得重点要把减税降费的政策落实好,这就要求对政策的落实进行及时评估,发现其中一些问题,然后及时地去完善政策,使现有政策真正落实好,并达到预期目标。
新思维的财政政策要转向风险管理
记者:各方面因素叠加,我们的经济形势出现一些新变化。您一直在呼吁,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接下来的财政政策要跳出传统思维、要有新思维。所谓“新”,“新”在哪里?
刘尚希:新思维的财政政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风险思维。财政政策应当成为风险管理的工具,对风险进行隔离、进行抑制,从而使得整个国家的公共风险最小化。只有转向这种风险管理意识,那么才有可能看到风险、知道风险在哪。
中央提出的“六保”,我认为就是看到了六大风险点。就当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这6个风险点像灭火一样,相互隔离开来,避免它们串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火势。所以,我觉得当前财政政策要针对中央提出的“六保”发力,让居民就业、市场主体、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的风险得到有效对冲。
财政赤字适度货币化是特定条件下政策的可选项之一
记者:中央提出要加大宏观调控对冲力度,财政、货币等政策要“打配合”。“财政赤字货币化”是在特定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种组合。对于要不要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这两天的讨论很多也很热。在经过了这一轮讨论之后,您怎么看?
刘尚希:任何政策都是有利有弊的,如果说利大,那么就要考虑做出这个选择。财政赤字适度货币化的利表现在哪?一个好处是避免了挤出效应。
如果说我们向民众、向企业、向商业银行大规模发行国债,那就会产生挤出效应。政府用的钱多了,市场主体包括银行的可贷资金就相应少了,所以在总量上有一个挤出效应。
再一个就是在价格上会有挤出效应。政府大规模发行国债,市场利率就会上升。对企业来说,现在强调降低融资成本,那么这个方向就不吻合了。
另外,大规模发债使得未来财政的负担加重,也就是纳税人的负担加重,这可能会改变纳税人现有的一些行为。从这一点来看,用财政赤字适度货币化的手段,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市场预期。
所以我建议实施财政赤字适度货币化,由央行在一级市场以零利率直接购买国债。当然,这中间涉及到法律问题,但是法律也是要与时俱进的。
在目前这种条件下,我觉得财政赤字适度货币化这一选择的话,它的利应当是要大于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