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学习 > 行业实操指导

内部控制——企业管理的基石

  来源:-  责编:注册风险管理师协会

      从企业的发展周期来看,大多数企业从繁荣走向的衰退的主要原因不是市场或是产品,而是在内部控制上出了问题。因此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础。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企业规模和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公司组织的出现,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了保障投资者利益,实现公司目标,从而出现了一些计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的管理活动,进而形成了内部控制制度。

  最早提出内部控制定义的是法国的法约尔,在1908年所著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就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概念。他认为:“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有助于各部门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企业运营的顺利进行。”现代意义的内部控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美国首先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大历程也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和内部控制整合阶段。对于内部控制的定义,各国和国际组织对其定义的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最为权威的定义是1992年在著名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1994年又作了补充。在COSO框架文件中,在考虑了多方面因素影响后,确定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该过程受到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其它人员的影响,其目的是为下列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这些目标包括: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同时在框架文件中提出内部控制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

  (二)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基石,市场化离不开内部控制

  市场经济是以维护产权,促进平等和保护自由的市场制度为基础,以自由选择、自愿交换、自愿合作为前提,以分散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为特点,以市场机制导向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后,企业的各项经营行为市场化,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体有了自主经营权,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各种市场竞争,以及各种金融和经营风险。而如何规避或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十分有效的手段。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民营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目前,民营经济总量约占我国GDP的65%,创造了约2/3的社会就业岗位,地方财政收入的70%依赖于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民营经济已经名副其实地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这些民营企业大多由家族式企业发展而来,对现代企业的管理还缺乏基础,内部控制近乎空白。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无论是国有企业或者民营企业都对内部控制的需求十分迫切。

  (三)企业做大做强,国际化离不开内部控制

  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是国际市场及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如何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取得优势,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企业做大强。而做大做强,离不开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在世界500强中,绝大多数是通过并购来取得一席之地的。我国企业自90年代开始,出现了并购的热潮。包括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中资企业走出国门并购外资企业。如阿尔卡特并购上海贝尔、美的并购荣事达、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等。并购的结果就是企业的规模扩大,造成管理层次、管理幅度的增加,管理也越来越复杂,控制难度也越大,从而带来很多控制问题,不但要对并购的过程进行控制,而且要对并购后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进行控制。如果一旦失控,后果将十分严重。如美国的安然公司,就是对分支机构疏于管理,控制薄弱,造成连年亏损,为了保持股价,只得用财务造假来欺骗股民,最终落得个破产的境地。另外21世纪是以经济的全球化、网络化、高科技和知识化为特征的时代,资本在国际的流动在大大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广泛使用。也使得企业经营的风险大增加,稍不留神,就有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内部控制就显得尤其重要。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中航油的破产都是因为内部控制缺失,监督不到位所造成的,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四)内部控制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客观保证

  现代化的生产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计划、组织和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达到预定的目标,提高经营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就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控制制度。科学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地对企业的各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分工控制、协调和考核,促使企业各部门及人员履行职责、明确目标,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有序、高效地进行。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和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首先要了解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进而审查企业有关部门在进行其业务时是否遵守所规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据以有的放矢地加强财务管理,并针对财务管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审查,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议,从而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现代企业制度最显著的特征是企业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相分离,经营者有时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侵犯投资者和股东的权益。而内部控制可以运用内部牵制、授权管理、岗位轮换、等有效措施,强化制约和监督,有效防止或大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五)内部控制有利于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是企业经营者了解过去、控制现在、预测未来、做出正确决策的必要条件。也是股票投资者购入和卖出股票的依据之一。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制定和执行业务处理程序、科学地进行分工,使财务资料在相互牵制的条件下产生,从而有效地防止错误的发生,可以有效的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资料的处理有着严密的控制措施,如对会计资料的处理进行稽核以保证凭证、账簿、报表以及其它会计记录的正确性,从而保障账证、账账、账实、账表相符。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一个重要部分。

  (六)内部控制是保护财产和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

  内部控制有一套完善的方法和程序,它是围绕着内部控制的五大因素来建立和实施的。目的就是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各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职责分制度。要求每一项具体的业务活动处理过程中,不允许个人或部门单独处理,而必须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或部门去完成,并要有严格的处理程序。通过授权控制、人员组织结构控制、文件记录控制、实物保全控制、计划控制、计算机信息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一系列控制手段,可以有效地保证业务处理的正确性和财产的安全性。并可以有效地降低舞弊和经济犯罪现象的发生。

  从以上可以看出,作为企业而言,内部控制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无数实践证明,企业一切管理工作都是从内部控制开始的,一切经营业务活动都不能游离于内部控制之外。“得控则强、失控则乱、无控则亡”。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已是刻不容缓,这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内部控制不仅仅关系到企业,也会涉及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和国家公众的利益。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内部控制的建设,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各部门就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内部控制法规,尤其是五部委推出的两项规范最为重要,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被称为“中国版萨班斯法案”的《基本规范》借鉴国际惯例,立足我国国情,确立了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框架,取得了重大突破。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该配套指引包括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根据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及美国的历史经验,推行内部控制,既要有政府的强制规范和引导,也要有社会团体的推动和宣传,还要有学术界的研究和培训。这些都是外在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企业单位的内在需要。目前的紧迫任务是向企业各单位宣传内部控制的作用和重要性,宣传内部控制的理念,引起管理层的重视,从而积极主动的要求和推动和推行内部控制的建设。

专业学习

qrcode_for_gh_b21e4e580d56_258.jpg

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