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学习 > 行业实操指导

为什么信用风险不是中国P2P行业的最大风险

  来源:-  责编:注册风险管理师协会

 为什么信用.jpg

        金融的本质是一种通过承担一定的风险来获取收益的行为。互联网金融是手段的变化,是技术的提升,是成本的集约,但金融基于风险管理的本质没有改变。

  根据全球风险管理专业协会(GARP)的定义,金融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类。
  传统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其95%的损失来自信用风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如今P2P行业内一谈起风险,普遍会聚焦于信用风险——比拼谁家的黑名单更大更全面,比拼谁家的评分卡KS值更高,比拼谁家的风险定价策略更强,言必称FICO或Experian等知名风险管理技术公司。重视信用风险本身无可厚非,但仅在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上下功夫却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当下中国的P2P行业。
  那么,中国P2P行业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是怎样的呢?
  其一,市场风险:
  在投资理论中,不同的资产配置结构决定了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与风险属性;同样,在信贷业务中,不同的客户获取决定了贷款资产组合的风险属性。P2P市场上有相当多的企业在经营同一类型的客群,同质化严重,已形成红海竞争格局,其直接后果就是同一客户被过度授信(共债问题),当客户的负债远超其偿还能力时,贷款的违约概率就会直线上升。市场风险的一个重要测量指标是久期:贷款产品的期限越长,风险越大;贷款组合经历的时间越长,风险越大。尤其是在目前共债问题严重的P2P行业,蕴含着巨大的久期风险,如果简单以目前静态的风险表现来预估未来的长期风险,并依据于此做财务决策,将是十分危险的。韩国的信用卡危机、台湾的卡债风暴都印鉴未远。在这些危机爆发以前,静态地看那漂亮的风险指标数据,几乎每个人都认为是高枕无忧的。中国的P2P行业方兴未艾,当分母(业务)的增速远高于分子(风险损失)的增速时,客户获取不当而导致的市场风险并不会引起应有的关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分母的增速下降,分子的增速飙升,问题将越来越严重。
  管理市场风险的方法是:利用产品的体验优势努力探索尚未被过度开发的客群,吸引优质资产;强调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客群类型多元化分散化;确保每一种客户类型的贷款资产风险限定在一个可控的规模以内(即风险预算),尤其是强需求型次贷资产(高风险高收益)在整体资产配置中必须严格设限。
  其二,操作风险: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可以分为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风险。
其中人员风险可以说是P2P行业所面临的最大风险。从主流P2P公司公布的数据看:当前由于欺诈而导致的损失占比普遍超过70%。在这些欺诈案件中,除了外部集团攻击外,大部分是内外部勾结导致的。为了迅速而大规模地获取客户,许多P2P公司采取了直销模式,在线下建立起庞大的销售队伍,少则过千多则数万,同时下达了一些不切实际的销售目标——比如在一个经济欠发达的4线城市,当地人口仅百万,但当地的销售队伍要背负每月贷款放款量3000万的指标,为了完成指标,很多直销人员铤而走险与社会上的不良中介非法勾结,成为中介的代言人,伪造资料,骗取贷款,同时向上层层行贿,将销售链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利益链,总部以KPI为纲,单向考核业务量,管理手段单一,对分部的乱象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力不从心。地方上各P2P公司的直销人员为抢夺客户不惜大打出手,以致酿成命案,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声誉损失。
  在系统和流程方面,模型风险对于P2P行业而言也不得不提:许多P2P公司不惜花费重金购置舶来的信用风险评分模型,甚至以天价高薪聘请来自境外知名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专家掌舵。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假设,那就是这些决策力很强的评分模型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被评分的对象没有欺诈风险。当一个信用评分模型变成既要过滤信用风险又要过滤欺诈风险的筛子时,则这个筛子一定千疮百孔。专业实施欺诈的不良中介常常勾结内部销售人员通过测试申请,反推出一些重要的评分变量逻辑,以此来包装客户,达到鱼目混珠的效果。
  管理操作风险尤其是人员的道德风险,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是采用“轻模式”,不设置线下的销售队伍,这在根本上杜绝了内外勾结的可能性,但对于系统防御外部集团攻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一支专业防范欺诈的团队,拥有丰富的反欺诈经验,并将这些经验数据化,成为系统判断欺诈的规则,并在不断的实践中迅速迭代,以适应花样不断翻新的各类欺诈手段。
  当前P2P市场依然呈现红海的状态,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需要引起更多的行业内外的关注。
依据这些论点,通过一家极具行业竞争力的P2P公司成功案例,再次深入思考信用风险为何不是中国P2P行业的最大风险。
 
专业学习

qrcode_for_gh_b21e4e580d56_258.jpg

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