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亚太区企业融资和金融机构部董事总经理Brian Cahill表示,目前穆迪的评级考虑了对发行人和行业具有显著信用影响的ESG风险。当ESG风险可能会影响到债务发行人的违约几率或违约时的预期信用损失(均为穆迪评级体系的主要关注点)时,穆迪会将其纳入长期信用评级的考量。
信用评级以其所具有的分配信用资源的功能,与世界经济建立起关系,并对世界经济产生着日益重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要求资本全球流动作为支撑,通过构建信用关系组合社会资本成为全球流动性的最主要方式。
信用评级成果对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债权人通过评级了解债务人偿债能力,并做出投资决策,评级扮演着构建信用关系的媒介,对信用资本流向起着主导作用。
据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由国际债务形成的流动性为60.3万亿美元,这类信用资本90%以上流入了西方发达经济体,在通过增加信用消费能力为这些经济体注入增长动力的同时,也加剧了债务积累。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依赖债权债务关系形成的流动性有增无减,2014年统计数字显示,全球国际债务总量增加到了74.8万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24 %。
世界排名前十五位的最大债务国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它们占有了由全球债务总量81%形成的国际信用资源达 60.6万亿美元,私人部门信用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高达158.8%,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不足30%。而具有很强真实价值创造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在缺少国际信用资源支持的情况下,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成为支撑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主体。这种信用资源占有失衡导致的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依然是信用评级引导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果。
当前,人类已进入信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信用评级决定着信用资源的分配格局,信用资源占有的效益决定着世界经济发展状况,信用关系形成的消费能力,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双评级体系是重构国际评级体系的模式选择
现存国际评级体系已被全球信用危机证明不能承担世界评级责任,在关建中看来,评级信息的一致性、可比性、流动性、公正性是重构国际评级体系的基石。两个评级体系并存、包容、互补、制衡是重构国际评级体系的模式选择。
关建中指出,现存国际评级体系漏洞百出,但是仍在世界上运行,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是一个与现实经济、金融紧密交织,难以分离的制度体系。明知西方国际评级不合理,但还是不得不让它运行,我们没有理由设想采用休克疗法,让其在将来的一天完全停止运行。因认识上的局限性,更由于制度环境、立场和利益、理论和方法的深层次缺陷,我们同样没有理由寄希望于通过内外部改革使现存国际评级体系变得公正起来。人类社会应当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丢掉幻想,确立重构国际评级体系的奋斗目标。
在保持现存国际评级体系运行状态下,构建一个代表人类社会共同利益,承担世界评级责任的新型国际评级体系,符合信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因此,形成两个评级体系并存、包容、互补、制衡,是重构国际评级体系的模式选择。需要说明的是,新型国际评级体系的构建是一种评级制度设计,政府是这一责任的担当者,而绝无可能通过市场竞争实现。
评级思想理论创新是推动人类评级事业进步的阶梯
信用评级攸关人类社会安全,西方评级体系存在诸多问题,监管理念错误、监管制度错误、监管标准参差不齐、国际评级监管缺失等等,因此,构建一个统一的国际评级监管组织和一致的监管标准应该作为填补国际评级监管空白的设计思想,评级思想理论创新是推动人类评级事业进步的阶梯。
在人类百年评级的历史成果中,评级理论是缺失的,主导国际评级话语权的西方评级则完全没有评级理论,”关建中介绍,西方评级思想方法由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理念、经济规模、财务因素、违约率、国家上限等方面构成,但是这些高度意识形态化不仅没有内在联系,而且背离了通过分析偿债来源与债务负担的数量关系揭示信用风险的正确评级思维方式。评级理论缺失、评级思想错误,是人类评级实践失败的内在原因,也是反思评级历史、研究评级规律达到的认识新高度。
评级思想理论创新的本质是研究信用风险形成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评级方法,是人类评级事业进步必须攀越的山峰。只要我们认准了方向,设计好创新的组织模式,集合国际智慧资源,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开创出人类评级思想理论的新天地。改革国际评级体系,人类社会共同管理世界评级事务,是国际社会总结全球信用危机经验教训后形成的主流意识,世界信用评级集团正是顺应这一历史召唤的时代产物。”关建中说。
评级全球化已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评级公正性关系人类社会整体利益,人类社会共同管理世界评级事务,是让评级这一信用经济社会须臾不可离开的信用资源分配工具造福人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