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今年银行业已披露的16家上市银行三季报显示,当前银行资产质量正在持续承压,平均不良率达1.38%、不良贷款余额达9080亿元,比2014年末增加2048亿元,但这可能远不是最坏的结果。11月24日,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发布最新的研究报告称,我国商业银行不良率上升还会持续4-6个季度,并预测在2016年四季度末不良贷款规模为16154亿元,不良率为1.94%。在此背景下,市场对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一批催债公司似乎换发生机,迎来了行业的春天。
▎坏账远未见底
实际上,在当前经济下行的环境下,不良率上升的不仅仅是16家上市银行。根据11月12日银监会公布统计的三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1863亿元,不良贷款率1.59%。与此同时,数据还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近2万亿元,这一数据比年初增加5000亿元,不良贷款率逾2%。
值得注意的是,仅仅在今年二季度末,根据银监会同期数据,我国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10919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较上季末上升0.11个百分点。银行不良率的快速上升让人咋舌,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并不是最坏的结果。
就在银监会公布三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之后不久,11月24日,东方资产发布报告称,商业银行不良率上升还会持续4-6个季度。并预测在2016年四季度末,不良贷款规模为16154亿元,不良率为1.94%。其中,有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其所在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最高超过3%,甚至有两成受访者认为这一数据超过5%。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室主任曾刚看来,商业银行两个指标同时持续双升,这是我国经济处在“三期叠加”过程中风险不断释放的结果。对于未来商业银行不良率的走势,曾刚也表示还有可能继续上升。北京大学中国金融证券研究中心副主任吕随启也表示,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提高确实和当前宏观实体经济整体下滑、企业破产率提高、还本付息能力下降有关。
▎不良资产证券化呼声再起
事实上,如今在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以及之后还可能面临不良资产数额增加的背景下,应如何避免形成金融体系的重大隐患、使我国金融业稳健发展成为了一个难题。
部分市场人士表示,不良资产证券化或许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通道。据了解,所谓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就是资产拥有者将一部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经过一定的组合,使这组资产具有比较稳定的现金流,再经过提高信用,从而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流动的证券的一项技术和过程。
事实上,从过往经验来看,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贷款的手段方面一直以来都较为单一,主要为资产保全和呆坏账核销。“虽然商业银行也可以将不良贷款打包处置给资产管理公司,但由于其处置对象主要针对个案,因此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也无法很好地满足快速和批量处置巨额不良资产的要求。而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批量交易的方式,由于其能在短期内同时转让大量不良资产的所有权或收益权,提前回收现金进而转移风险,达到快速处置不良资产的目的。同时不良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使商业银行将缺乏流动性的不良资产转变为现金收入,还可以拓展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取得预期收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
吕随启也认为,随着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开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有助于拓展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渠道、提高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速度、提升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但赵锡军同时表示,不良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和每个银行所做的经营管理战略有关,从当前各家银行的不良率数据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银行不良率都是那么高,也不是所有银行的不良率都在上升。一方面,大家都要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所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每家银行要把握好自身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加强在风险防控方面的能力。不能只是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行风险的化解。
▎催债公司焕发生机
在坏账率不断攀升的背景下,除了不良资产证券化之外,催债行业似乎也焕发生机。接连亮相在资本市场的催债企业,就说明了这一点。
就在今年10月底,中国最大“坏账银行”——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值得注意的是,华融资产管理公司首次公开发行(IPO)约70%的股份配给多家基石投资者,这表明该“坏账银行”已经在得到相当多投资者的认可。
此外,10月20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网站正式公示了一家名为上海一诺银华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开转让说明书。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是国内首家计划登陆新三板的催债公司。与传统催讨观念不同的是,该公司对服务的品质管理尤为重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客户对催收业务操作规范上的要求。
在上海一诺银华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客户名单上,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该名单涵盖了多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及汽车金融、小额贷款、融资租赁等机构,中行、农行、建行、中信银行、招行银行、浦发银行、宜信公司等都是其客户。
据了解,在业务规模以及从业人数均数倍于上海一诺银华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永雄资产将于11月7日与湘财证券正式签约,最快将在2017年正式在新三板挂牌。
▎不良贷款腾挪术揭秘
文/霍侃 吴红毓然 来源/金融混业观察
【借通道出表】
不良贷款持续增加,而核销和批量转让等传统处置方式又面临各自的困境。对于已经出现的不良贷款,为降低不良率,银行有很强的动机“创新”,把不良资产转出表外,各种通道应运而生。
“银行有很多处理方式,通过保险、券商、信托出到表外,卖断或者回购,看不清楚真实不良率。”有成都银行业人士说,一般是银行做个资产包,找资金来对接,双方私下签“抽屉协议”,银行承诺远期回购,一般回购时间是5年-10年,银行需要承受资金成本。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财新记者,资金对接方可能是信托、基金子公司、央企、上市公司等,有些操作中,银行甚至直接低价拆借资金给对方来对接。这样或可以实现不良暂时出表,但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并没有变化。
上述成都银行业人士说,银行不良贷款出表的途径很多,比如房产就让内部员工认购;单一的、几千万、几百万的民企不良贷款,就挂地方金交所,再大量的找央企或者民间资产管理公司来接。
“现在很多人做央企的资金掮客,撮合央企买断银行的不良贷款。”他指出,例如,央企买了很多不良资产,收益率在10%左右,以此做大项目规模,制造出相对华丽的财务报表以应对审计压力,银行则实现了不良出表需求,双方一拍即合。
一位东部城商行计财部人士说,更隐蔽的做法是,还有一些银行通过给对手提供利益安排,用其他资产业务低对价方式补偿对方。
例如,温州一些民间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不良资产,为了帮助银行美化报表,会故意将收购价做高,银行则会给该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或其股东信贷支持及利率优惠。
也有不少民间资产管理公司是真的看好不良处置市场,用自己的钱买不良资产。“看好一块资产,必须同时买另一块资产,比如买了矿产,还要买钢贸,不存在打折问题,有的甚至还要溢价。”上述成都银行业人士说,尤其是矿产、水电资源,很多人抢着买,尤其是一些港股上市公司,特别愿意买来装资产,通过定增方式来购买,这对股价有提升作用。
此外,AMC自身也将通道业务作为创新不良资产处置的模式之一。
综合多位AMC和银行人士的信息,AMC通道业务的操作模式是,银行将不良资产打包卖给AMC,AMC马上倒手卖给银行自己或与资产管理公司一起成立的基金。在这个过程中,不良资产包出售不会打很低折扣,AMC只赚千分之几的通道费。如果是共同处置基金,AMC在基金中直接出资作为优先级,银行自己的资管计划或理财资金做劣后级,资产清收还是银行来做。
今年6月,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杭州办事处在推介不良资产项目时,就提到组建基金共同处置等创新交易模式: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杭州办事处将不良资产债权/收益权转让给基金后,投资者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杭州办事处各认购一定的LP份额,GP实际控制人为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杭州办事处或双方均可,GP收取基金管理费。
“如果基金的另一方是银行自身,就是结构化交易出表。基金慢慢收不良资产,抵押物一般都足值,慢慢收能赚回来。”一位四大AMC江西分公司人士说。
对于这类业务的规模,目前未见到完整统计数据。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调查报告》对资产管理公司各地办事处和分公司的50份调查问卷显示,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资产的途径中,“与银行开展结构交易”占8%。
上述四大AMC江西分公司人士的感受是,今年该省的业务中,真实打包转让和作为通道的“假打包”基本对半,“据说明年会有更多是通道业务”。
不少银行也更愿意借AMC的通道“假打包”。上述国有大行江苏地级市分行负责人说,由于资产管理公司不愿意接包,银行为了降低不良率有很强的动机这样做,就承诺“不让AMC承担任何风险、不用你处置、也不用你垫付大量资金,只需要给银行一个通道,把不良资产从表内移到表外”。
也有银行人士担心,这种模式如果不能取得监管部门的认可,还是有风险的。会计师审计时也可能会让再转回表内。
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四川分公司人士说,证券部门在帮忙做银行不良代持,就是通道类业务,每年通道费千分之五。目前这个应该是小众业务,跟总部沟通了两个月,还不是很成熟。
上述国有大行江苏分行人士说,不是万不得已,银行不愿意这样做,实在没辙了,老的不良降不下去,新的不良还在增加。从全国来看,可能明年这个问题会更严重,因为经济一点企稳的迹象都没有。
他认为,做通道业务也是一种办法,是银行用变相的方式维护自己资产的权益,因为真打包的折扣太低。问题的本质是由于核销和批量转让的管制,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没有落实到位。
一位东部城商行计财部人士表示认同这种做法,说这是银行“无奈中的选择”,因为不良资产中真正损失类的很少,很多可以慢慢收回来。
【贷款“转化”术】
银行往往通过转化、贷款重组、借新还旧等技术操作,让本来预计不良的贷款不出现在不良类中。
一位上市城商行人士指出,所谓“转化”,就是指暂时还不上的贷款,通过别的方式倒一下,再还上。比如,有的企业发公司债目的就是为了还银行贷款,最后买公司债的还是银行。“相当于是说好了,企业发债,银行来买,最后拿钱还贷款,这样在债券期限内有一定缓冲。”
“也有调整利率、还款方式、还款主体的。更多文章是在调整担保条款。”上述东部城商行人士说,例如给另一个企业利益、如提供贷款,再由这家企业对原企业提供担保。一般来说,这两家企业存在业务合作、实际控制权等关联。
贷款重组近年来被银行广泛使用,但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借新还旧的“续命”企业的方式,真正做成的重组项目较少。一位股份制银行西安分行人士指出,大的民营煤矿企业,银行本来想抽贷,但根本抽不动,企业负债规模100亿元,利息都是四五亿元,还涉及互保,“所有银行就维系着不让它倒,维持微妙的平衡。”这样的企业,也被列入重组名单。
一位民生银行风控部人士指出,进行贷款重组的企业,需要担保条件强化一些,并需要报总行审批。比如说此前有资产没有抵押,重组时就要找抵押物;或者政府愿意帮助,比如有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来担保。
“地方政府从前两年的保护银行转变为保护企业。”一位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江浙地区的经理指出,有些企业一方面破产,另一方面重新开张。这种企业就会很愿意参与相关不良资产的竞拍,相当于用更便宜的价格拿回了原来的资产。
银监会多次表示,鼓励通过贷款重组、重签合同、收回再贷等方式,积极盘活潜在不良资产。前述国有大行江苏地级市分行负责人说,此前当地银监局下发了关于支持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要求银行对一些优质的、短期出现困难的企业给予支持,打造“银企命运共同体”。这些企业本身有一定实力,产品有技术含量,资产大于负债,而且还有销售端回款等,因为短贷长用、扩张项目等出现了临时性的资金链断裂。这样的企业,银行可以进行收回再贷等支持方式。
但有的银行利用此精神,对一些不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也进行了相应操作,以此隐匿风险资产。前述负责人表示,这个文件的使用范围已经扩大了。“银行通过用这个文件要求去隐匿风险。有的企业已经资不抵债了还用,比比皆是。”
一般而言,涉及地方行业龙头的大型企业,往往采取债务重组方式来盘活,但这取决于政府的资金实力。成都民企怡和地产的40亿元债务,就被四川省政府指定盘活,要打造“四川第一单企业重组盘活方案”。如果方案可行,未来四川其他大型企业的盘活可能都要参照怡和案例。一位成都银行业人士指出,怡和地产有很良好的资产,这是基础。截至2014年8月,怡和集团总负债逾40亿元,其中银行的风险敞口25亿元。2014年10月,怡和地产进入债务重组阶段,但由于牵涉16亿元民间高利贷,一直未有明确进展。
一位四川银监局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川威集团所在地内江市政府出资设立了一个资金池,用以支持川威集团还息。银行人士则指出,已经一年多了,川威集团并没有有效的债务重组方案,只是无限推后计划。由于当地政府要求一定要救,银行对川威集团只能挂账罚息,收不到钱也没办法,银行也不能打官司诉求资产保全。
这类“想救不能救”,只能采取“拖”字诀的现象并非四川所独有。据财新记者了解,此前一直要进行债务重组的造船民企龙头熔盛重工,现在也没有等到任何接盘方。负债千亿元的中钢集团,债务重组方案也没有影子。
前述国有大行江苏分行人士指出,结合经济下行的形势,处置不良贷款的未来方向,重点还是要把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行业务组合起来,让银行参与到企业投资并购、重组,把原本无效的社会资源通过重组整合提升其社会效益。“这比贷款重组还要更高一层级,就是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有效盘活存量资产,使银行损失降到最少,这是双赢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