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学习 > 行业实操指导

独家|高现价产品监管思路悄然生变,正式文件或给险企充分过渡时间

  来源:-  责编:注册风险管理师协会

 2月18日至19日,2016年人身保险监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讲话透露出监管对于高现价产品的态度已经发生变化:会议一方面肯定了高现价产品在提供较高投资收益率、满足消费者财富管理需求,以及减少销售误导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指出在经济下行周期,发展短期高现价产品虽然会令资产端承受较大压力,但有利于保险公司规避利差损风险。
猴年的春天还真是异常的躁动。这不,元宵节还没过,该来的就都来了。

2月19日,习大大先后调研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三家党媒,姓党、看齐成为热词。2月20日,近两年最有料的八卦话题,证监会换帅落定,上午9点23分,金融大街19号富凯大厦,证监会领导班子握手告别原主席肖钢,握手迎接新任主席刘士余。

保险业上周其实也发生了一件大事。2月18-19日,2016人身保险监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虽然是各部门例行的年度监管工作会议,但新年新情况,2016年的人身险业尤其如此。据参会人士透露,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讲话中有很多新提法,显示出监管思路随着市场新变化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和修正,包括对十三五期间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的认识和把握,当然也包括近期最受市场关注的高现价产品方面。

上述人士透露,会议对高现价产品从“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和“负债结构随经济周期变化”两个方面进行了正面表态和重新定调。

无独有偶,《燕梳新青年》亦曾有过“高现价产品本身其实并没有原罪,相反,其诞生最初目的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对于当前市场环境下的保险公司而言,销售短期的高现价产品对自身也较为有利。市场利率下行中,保险公司销售长期产品反而会面临更大的利差损风险”的阐述。(详见《保监会到底会怎么管高现价?》)

上述知情人士预计,保监会仍然会持续关注高现价产品,但出手力度预计会有所减轻,很有可能会延长过渡期,给保险公司留出充足调整时间。


 1 监管思路随市场变化修正


在之前的文章中(详见《保监会到底会怎么管高现价》),《燕梳新青年》就曾指出监管部门面对高现价产品的态度不时出现“剧情反转”,其内部争议、外部阻力可见一斑。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相对于以往的严厉,18日召开的人身保险监管工作会议,对于高现价产品的表述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会议一方面肯定了高现价产品在提供较高投资收益率、满足消费者财富管理需求,以及减少销售误导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在经济下行周期,发展短期高现价产品虽然会令资产端承受较大压力,但有利于保险公司规避利差损风险。

自2013年高现价产品成为监管密切关注的对象之后,类似的观点还是首次从监管部门传出。2014年2月,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高现金价值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一次明确了高现价产品的定义,并要求保险公司合理控制高现价产品的保费规模,使之与资本实力相匹配。针对2013年度高现金价值产品保费收入高于当年末资本金2倍的保险公司,还给出了从2014年开始的5年的过渡期。

此后将近两年的时间内,保监会没有再针对高现价产品发文,直到2015年12月初,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高现金价值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于有关内容按照偿二代的要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到此时,高现价产品的命运已经引发了行业强烈的关注,但尚未引发更多的争议。

1月20日,财新爆出保监会召开闭门会议,要求“险企不得开发新的3年以内存续期产品、10月1日后不得继续销售此类在售产品、自通知下发起不得销售1年期以内的产品”,等于要对高现价产品采用一刀切的监管方式。这立刻引发了行业热烈的争议,在高现价问题上,部分保险公司与监管部门之间不同的立场前所未有的鲜明。


  2 经济下行周期,保险公司长期产品将会面临更严重的利差损风险


根据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组数据,1月份,全国人民币贷款增加2.51万亿元,相较去年同期的1.47万亿元,同比增长多达1.04万亿元。在1个月的时间内,新增贷款规模上涨如此之多,这让很多人都惊呼:“四万亿计划”难道又要卷土重来?

始于2008年末的“四万亿计划”,在刺激国内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后遗症,至今仍存在巨大争议,像今年这样,新增贷款规模如此迅速的扩张对中国经济、中国保险业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GDP整体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持续,市场利率极有可能持续走低,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贷款利率以及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将进一步下降,具有逆周期属性的保险产品,具有较高保底收益的特质仍将使其在市场上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但在这种市场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保险公司吸收保费更加容易的同时,寻找优质资产,维持较高的收益率却越来越难。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或者保底收益相对固定,如果保险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坚持销售长期产品,但又找不到合适的资产项目,市场利率持续下行,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不能有效覆盖资金成本,就将面临严重的利差损。

相反,如果保险公司销售的是短期产品,即便利率下行出现利差损,其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度过难关,避免造成长期影响。

同样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国内本就缺乏适合保险业投资的长期资产。在2016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就曾指出,行业的资产负债匹配缺口较大,在配置期限上,目前寿险行业15年以上的资产负债缺口超过3.3万亿元。

截至2015年底,寿险行业的总资产是9.9万亿元,寿险行业1/3的资产找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这也意味着,即便保险公司现在全部转向长期业务,但到头来极有可能面对的是没有合适产品可以投资的尴尬。(详见《短期高现价有风险,3.3万亿的长期资产配置缺口又该怎么破》一文)


3  快速戒断会导致行业现金流出现较大缺口

关于去泡沫,最生动的一个实例莫过于股市的去杠杆。自2015年6月12日站上5178的高点,创下七年来的股市新高之后,发端于2014年的这轮牛市就开始转熊,在不到半年多的时间里跌去了将近50%的指数。股灾原因各类媒体已有连篇累牍的分析,去杠杆速度过快无疑也是其中之一。

在牛市,杠杆资金提升上涨节奏,与此同时也给市场造成了巨大的泡沫,牛市调转为熊市之后,杠杆资金又迅速反过来成为加速股市下跌的重要因素,造成股市失速。高现价产品之于当前的中国保险业,有点类似于杠杆资金之于牛市——高现价产品助推部分中小型险企迅速做大保费规模的同时,也给行业的现金流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满期给付与退保金额激增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

预计2016年,人身险行业满期给付与退保金额将进一步走高,达到万亿以上,这其中,有相当部分都是由于高现价产品长险短做,中途退保导致的(详见《独家|保险业2016年第一劫,万亿满期给付与退保》一文)。在面临如此大的现金流压力的情况下,仍然对高现价产品实施“一刀切”、戒断式治疗,行业规模保费一定会出现断崖式下滑,对于高现价产品占比较高的人身险公司而言,这无异于是釜底抽薪。

对于现在以及未来的中国保险业而言,怎样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防止现金流断裂,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面对泡沫,既不能进一步吹大,致使其破裂,又不能一巴掌拍碎,当做什么都不存在,关键还是得慢慢来,这考验着监管以及保险公司的“初心”,虽然过程中的目标不同,但初心和最终方向却应该是一致的。

专业学习

qrcode_for_gh_b21e4e580d56_258.jpg

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二维码